平板瓦鋪設過程中,常見問題主要集中在瓦片固定、防水處理、排列整齊度及施工安全等方面。以下是具體問題分析及解決辦法:
一、瓦片松動或脫落
問題原因
固定方式單一:僅依賴粘結(jié)劑(如水泥砂漿),未使用掛瓦條或機械固定件,抗風荷載能力不足。
基層處理不到位:屋面平整度差、有灰塵或含水率過高,導致粘結(jié)不牢。
掛瓦條間距不當:間距過大或安裝不牢固,瓦片受力不均。
解決辦法
多重固定結(jié)合:
掛瓦條固定:按瓦片規(guī)格設置掛瓦條間距(通常為瓦片長度的1/2~2/3,如300mm×400mm瓦片間距約200mm),用防腐木或金屬掛瓦條,通過膨脹螺栓固定在屋面基層。
機械加固:在瓦片搭接處用銅釘或不銹鋼釘固定(每片瓦至少1枚),檐口、屋脊等關(guān)鍵部位加密至2枚/片。
基層預處理:
施工前清理基層浮灰、油污,用水泥砂漿找平(平整度誤差≤5mm),含水率低于8%時再施工。
若基層為混凝土,可涂刷界面劑增強粘結(jié)力。
二、屋面滲漏
問題原因
搭接不足或錯位:平板瓦上下搭接長度不足(標準≥80mm),左右拼縫未錯開,雨水直接滲入。
防水層缺失:未鋪設防水卷材或涂膜,或防水層搭接寬度不足(如卷材搭接<100mm)。
節(jié)點處理粗糙:屋脊、天溝、煙囪等陰陽角未做防水附加層,密封膠開裂。
解決辦法
嚴格控制搭接尺寸:
上下瓦片搭接≥80mm,左右瓦片錯縫排列(錯縫≥1/3瓦長),確保拼縫呈“品”字形分布。
檐口***排瓦片外挑50~70mm,并用金屬泛水板覆蓋檐口與瓦片交界處。
完善防水體系:
基層先鋪設一道防水卷材(如APP改性瀝青卷材),搭接寬度≥100mm,陰陽角處增設500mm寬防水附加層。
瓦片鋪設完成后,在屋脊、斜脊等節(jié)點用硅酮耐候密封膠填充縫隙,覆蓋金屬壓條固定。
優(yōu)化排水坡度:
屋面坡度控制在20°~35°,天溝寬度≥250mm,深度≥150mm,確保雨水快速排出。
三、瓦片破損或裂縫
問題原因
搬運/施工磕碰:瓦片搬運時拋擲、堆疊過高,或鋪設時腳踩瓦片導致開裂。
材料質(zhì)量缺陷:瓦片吸水率過高(>10%)、抗凍性差,長期使用后凍裂。
熱脹冷縮應力:不同季節(jié)溫差大,瓦片與基層伸縮不一致,導致邊緣開裂。
解決辦法
規(guī)范操作流程:
搬運時用專用夾具或木箱盛放,禁止直接拖拽;堆放高度≤1.5m,底部墊木方防潮。
鋪設時站在腳手板上,避免直接踩踏瓦片,需調(diào)整位置時輕抬輕放。
材料進場檢驗:
檢查瓦片外觀(無缺角、裂縫、砂眼),抽樣測試吸水率和抗凍性(凍融循環(huán)15次無破損),不合格品退場。
預留伸縮空間:
每5~8排瓦片設置一道伸縮縫(縫寬10~15mm),用彈性密封膠填充,緩解熱脹冷縮應力。
四、瓦片排列不整齊或色差明顯
問題原因
放樣不***:未彈設縱橫控制線,鋪設時憑經(jīng)驗擺放,導致行列歪斜。
瓦片尺寸偏差:不同批次瓦片長寬誤差>2mm,或表面平整度差,拼接后不整齊。
色差控制不當:混批使用不同批次瓦片,或燒制時窯溫不均導致顏色差異。
解決辦法
精細化放樣施工:
從檐口中間位置開始,向兩側(cè)彈出縱向(垂直檐口)和橫向(水平)控制線,每10排瓦片復核一次位置。
采用“掛線法”鋪設,每排瓦片邊緣對齊水平線,確??v向成直線。
瓦片分選與預鋪:
同一屋面使用同一批次瓦片,進場后按尺寸、顏色分類堆放;對尺寸偏差大的瓦片,手工打磨邊緣或篩選至非顯眼區(qū)域使用。
正式鋪設前,在地面進行預排版,調(diào)整瓦片順序,確保顏色均勻、縫隙一致(縫寬3~5mm)。
五、屋脊、檐口節(jié)點處理不當
問題原因
屋脊瓦固定不牢:僅用砂漿粘結(jié)屋脊瓦,未與主瓦有效連接,大風天氣易脫落。
檐口泛水滲漏:泛水板搭接不足或密封不嚴,雨水從檐口與瓦片連接處滲入。
解決辦法
屋脊節(jié)點強化:
屋脊瓦與主瓦搭接≥100mm,用不銹鋼釘固定(每側(cè)2枚),并在底部填充聚合物水泥砂漿,表面用密封膠覆蓋。
可選用成品金屬屋脊蓋瓦,覆蓋寬度≥200mm,增強整體性。
檐口泛水優(yōu)化:
鋪設金屬泛水板(厚度≥0.8mm),上翻至瓦片下≥80mm,下延至檐溝≥120mm,搭接處用鉚釘固定并涂密封膠。
六、施工安全隱患
問題原因
高空墜落風險:屋面坡度大、無防護措施,施工人員易滑倒墜落。
物體打擊風險:工具或瓦片堆放不穩(wěn),從屋面墜落。
解決辦法
安全防護措施:
施工人員必須佩戴安全帶,安全帶固定在屋面結(jié)構(gòu)主體(如檁條)上;鋪設防滑腳手板,間距≤300mm,兩端用鐵絲綁扎牢固。
屋面四周設置1.2m高防護欄桿,張掛密目安***。
物料管理規(guī)范:
瓦片分批吊運至屋面,堆放區(qū)域遠離邊緣(距離≥1m),工具放入工具包,嚴禁隨手放置在瓦片上。